《沿海行》·海盐:探访张乐平纪念馆

  周雪梅(记者):在海盐县城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它的文化积淀也非常的厚重。其中就有一位“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也是非常为大家所知的。就在那儿,看到了吗?他还抱着三毛聊天呢!我们去看看。

  解说:张乐平纪念馆最初是1995年建的,当时是建在一个儿童乐园里。因为老馆面积小,从2010年6月开始逐步迁建到这里。我们来到时工人还在施工,纪念馆还没有对外开放。

   周雪梅:您好!

  马丽央(工作人员):您好!

  周雪梅:打扰了,现在这个纪念馆能看吗?

  马丽央:可以看,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弄好。

  解说:纪念馆还没有正式开馆,我们幸运地得到允许可以进入参观。整个一楼陈列的都是张乐平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和生平,以及大量的三毛形象作品。张乐平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生于海盐县的黄庵头村,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有六十多年之久,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被誉为“三毛之父”。

  马丽央:这一幅呢,是张乐平最早创作出来的三毛,1935年创作的。

  周雪梅:这都已经是出版发表了,是吧?

  马丽央:对,最早,这个就是现今发现的最早发表的那个《图画晨报》上面的作品。

  周雪梅:那他当时怎么会想到画出这么一个漫画形象来呢?

  马丽央:当时他就是准备画一个儿童的作品,那么就是画了一个大脑袋、圆鼻子的儿童形象,然后他看来看去觉得不好看,就随手加了三笔,起名“三毛”,觉得这个形象倒是蛮好的。

  周雪梅:他其实是随手加的那三根头发呀?

  马丽央:对,对!

  周雪梅:结果就变成了大家最喜欢的一个漫画形象。

  马丽央:是这样。

  解说:《三毛流浪记》描写了解放前上海的流浪儿三毛没有家,没有亲人,衣食无着,消瘦矮小。他为了生存,做报贩,擦皮鞋,当学徒,虽然生活得很艰苦,但是三毛聪明乐观,滑稽幽默,很有正义感。张乐平在三毛身上融入了自己的身世、遭遇,还有他的喜怒哀乐,为人们讲述了一段段笑中有泪的故事。

  马丽央:这个是读者看到三毛在里面不是很苦嘛,就是很冷,很饿,那么他们就把这些信件还有一部分衣服——就是这件毛衣,就是一个大学生织的……

  周雪梅:这是给三毛穿的?

  马丽央:对,是给三毛穿的,就是他们想象中的三毛。

  解说:张乐平先生创作的三毛不仅仅是流浪,他始终与时代同步,战争时期有《三毛从军记》,解放后有《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到了七八十年代,三毛已经成为一个爱科学、学法律的孩子了。三毛这个不老的儿童,已经成了一个经典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马丽央:那几个是我们新招的讲解员,她们在熟悉这个展厅。

  周雪梅:是这儿工作人员?

  马丽央:对对对。

  周雪梅:能跟她们聊几句吗?

  马丽央:可以可以。

  周雪梅:你们好!

  马丽央:小姑娘,你们好!

  周雪梅:像你们来到这个纪念馆之后,了解的张乐平和以前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吗?

  施陈丽(讲解员):我们以前不知道,以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画家,没想到他还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爱国的抗日战士。

  方悦馨(讲解员):他收了很多编外儿女们。

  周雪梅:编外儿女?

  方悦馨:对!

  周雪梅:他孩子,他自己收养的孩子吗?

  方悦馨:收养的,像上官云珠的儿子,对!

  解说:张乐平一生中大部分作品是以孩子为题材的。老先生自己有七个子女,但先后收养了很多孩子。在他去世后,他的妻子冯雏音女士还在继续资助二十八名延安的儿童上学,她延续了先生对孩子们的爱。

  方悦馨:然后像那个台湾女作家陈懋平,后来就是那个三毛……

  周雪梅:就是三毛。

  方悦馨:对,她也是。就是她自己是来到上海拜访张乐平先生,然后认他做义父的。

  周雪梅:就是他很幸福,他有很多的孩子。

本集编导:周朝永、王宇 策划:吕晓佳
CCTV4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
(本文选自大型系列特别节目《沿海行》第39集:海盐访古)
2012年1月20日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