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父”张乐平

  解说:瞧这个小家伙,圆圆的鼻子,嘟嘟的小嘴,大大的脑袋上飞舞着三根头发,骨瘦如柴,与他的大脑袋极为不协调,浑身透着一种幽默的感觉。然而就是这个“三毛”走入了千家万户,深受几代中国读者的喜爱,他的作者便是漫画家张乐平。

  1935年7月28日,一个普通的星期日,这天出版的《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漫画人物三毛。他奇特的造型,有趣的画画,瞬间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很快便名扬上海滩,并流传外地。由此,三毛的创作者张乐平也开始为更多人所知晓。当时张乐平年仅25岁,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职业漫画家,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芸芸众生的社会漫画和爱国漫画,在业内也已小有名气。当时的漫画基本都会配以文字说明,而张乐平创作的三毛,却利用自己的线条描绘出各种不同的神态和动作来代替文字说明,即便是不识字的小孩也能看懂,因此三毛漫画便成为了老少皆宜的作品,三毛也成为了续王先生之后,中国漫画的又一个明星人物。

  郑辛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先生的连环漫画,我觉得很可贵的一点,是他画面中你看几乎是没有文字的,全部靠形象来说话,这个我觉得是衡量一个漫画家的一个标志。你如果不识字,你看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也看得懂。小朋友还没有念书,不识字也看得懂。如果把《三毛流浪记》给老外看,老外也看得懂。所以从那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张先生的作品流传很广。

  解说:三毛的成功让张乐平也始料未及,不过这却更加坚定了他的漫画之路。从1935到1937年的短短两年间,张乐平就在《图画晨报》《新华画报》《上海漫画》《大公报》等20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200幅三毛漫画。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全面抗战爆发,在国家危难之际,张乐平毅然放下了三毛的创作,与一批漫画家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他们以画笔为武器,挥笔作画,他们的画展不断在街头、乡镇、农村、部队流动展出,鼓舞士气,激励广大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张乐平用自己独有的漫画风格,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打击敌寇、保家卫国的坚毅决心,他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战场的真实场景,用寥寥数笔便刻画出敌寇狰狞的嘴脸。

  朱国荣(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他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张乐平的造型能力是很扎实的。他是很简练的线条,但是把一些结构,一些动态的细节都画出来了,这细节实际上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现在有的作品,就是缺少细节,就不可信,不生动,有些呆板,有些简单,张乐平是简练,和简单是两回事。

  解说:张乐平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无感慨地说:“我这个漫画兵从1937年画到1945年,经历了抗战的全过程,武器就是一支笔,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年的作品,虽不成熟,笔底感情却是真挚的。激于民族的义愤,我们曾以苦为乐,不负祖国的托付,尽了自己的职责。”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回到上海,重新开始漫画创作。1946年《申报》开始连载张乐平创作的长篇漫画《三毛从军记》,消失了近10年的三毛回来了。这一次,瘦小的三毛身穿肥大的军装,扛着比他身子还大的枪,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抗日斗争。《三毛从军记》一经刊出,便成为了人们争相阅读的连载漫画。

  戴敦邦(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我们一般就在报摊上,卖报纸的地方,就有《三毛从军记》,那看了这个如获至宝。但是当时更深的含义,还是不领会的,只看到这么好玩,一个三毛要当兵,要参军,不让他参军,他还踩了高跷去,最后一幅画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这个印象很深。《三毛从军记》第一幅,我到现在也不会说错,这个印象很深的。

  解说:《三毛从军记》之后,张乐平又将目光转到了现实生活,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出了又一部经典之作《三毛流浪记》。这一次,三毛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开始了流浪之路。

  冯雏音(张乐平妻子):(1998年采访资料)他(张乐平)在上海住在金陵东路,那个地方靠近郑家木桥,离上海人讲的小瘪三居住的地方比较近。那天他走过马路,看到那些小孩子,无家可归的孤儿,在用小棍子烤火。他们前一天在这里,第二天当他(张乐平)回到住处,已经死了两个(孩子),冻死了。所以,一方面他很喜欢小孩,另一方面呢,他出于一种对社会的某种现象有不舒服的感觉,后来他就画了《三毛流浪记》。

  解说:脱下军装后的三毛,披着破布烂衫,光着脚丫,在繁华的上海街头流浪。瘦弱的他只是上海众多流浪儿群体中的其中一员,他们稚气未脱,有着孩童的天真和烂漫,但小小的肩膀上却承受着生活的巨大压力。张乐平通过三毛来曝露黑暗,控诉社会,因此,当1947年《三毛流浪记》开始在《大公报》上公开连载后,引起了巨大轰动。

  戴敦邦:那时候看张老师的画,天真的小孩感觉好像三毛真有其人的感觉,完全被三毛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了。在我比较小的时候,对张老师(的绘画水平)特别崇拜。

  解说:由于张乐平创作的漫画题材,总是聚焦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在凄苦环境中却仍能意志坚强、乐观、善良的小人物,这些作品不仅映衬着许多人都曾经历的交织着爱与恨,是与非,光明与黑暗的人生片段,同时也融入了他自己少年时代的记忆。1910年,张乐平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家境贫困,在完成了小学学业后,他便被家人送到南汇镇上的木行做了学徒。一年后又辗转回到家乡,画了一段时间打倒北洋军阀的宣传画。之后因为战乱,张乐平只身来到上海谋生,通过自己的勤奋以及美术上的天赋,谋求到服装设计和绘制插图的工作,并在业余时间进行漫画创作,就这样张乐平在上海慢慢稳定下来。
《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的成功,把张乐平的艺术生涯推向了高峰。不过也就此让张乐平多了一张标签,让很多人误以为他只能画儿童漫画,其实张乐平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剪纸、水墨、油画、年画、速写,每一项他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戴敦邦:怎么叫你达到了画人物画真正的本领,他说了一句话,我经常也对别人说,他说你画人要画到什么程度呢,他说要每个部分不论手脚都能起笔,最后都能画的很完整。他不仅生理解剖画的准确,而且把神态都画出来。

  郑辛遥:在这里我要介绍一幅张先生的剪纸,标题叫《除夕城隍庙九曲桥》,整个是湖心亭、九曲桥,上面好多人。但是这幅剪纸很可贵的地方,你看了会发现,按理来说九曲桥是架在湖面上,起码有倒影或者水波纹,你要反映是水嘛。但是张先生我觉得艺术家水平就是高超,他整个一幅作品里面他没有倒影,也没有水波纹,他就在九曲桥弯弯的桩子下面、周围,他剪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几个小乌龟,通过几个小乌龟,你一看就知道下面就是有水了。

  朱国荣:看到他的年画你才会看到他非常深厚的写实功底,人物的结构造型,包括它是有颜色的,包括立体感,根本不知道这个年画是张乐平先生画的,因此我觉得他的艺术,大家关注的是漫画。实际上他背后有许多功底很深的技术在里面。

  解说:按理说,张乐平完全可以多方面同时发展,但是他却始终坚持进行儿童漫画的创作。不论其中有怎样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他的内心充满着对于儿童的爱。

  张慰军(张乐平四子):孩子也都喜欢我父亲,我父亲在路上看到孩子打架,他会去劝他们。小孩子都认识他,大多数小孩子都是看他的画长大的,对他也是很好,路上看到他就是张伯伯好,张叔叔好。他也经常去少年宫和隔壁的中福会幼儿园或者是小学里面去,和小朋友在一起画一些写生之类的。到我们家来的小朋友,经常做一些动作让我父亲画,他也有时候一个动作画了觉得不顺手,他会随时拉个小朋友过来:“你帮我做个动作”。

  戴敦邦:其实他很多时间画儿童画,其实也是为儿童献上一份爱,因为对孩子的爱,他可以创作了三毛形象,因为三毛的很多东西要有一颗童心才能画出来。

  解说:1949年春天,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发起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成立三毛乐园会。张乐平一听是给儿童办的展览,不顾多病的身躯,没日没夜地为三毛乐园会创作了会徽。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儿童事业中,以画笔为锄,耕耘着儿童文化园地,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创作了《三毛翻身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等多部连环漫画。在新中国历史上的那段特殊时期,张乐平也跌入到了自己人生中的最低潮。他不仅无法再继续创作,甚至亲手毁掉了自己珍爱的手稿,但是在他内心却依然留存着对于漫画,对于三毛的强烈情感。因此当曙光出现时,他的创作激情便再一次被点燃。1977年后,张乐平陆续创作了《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学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多部连环漫画,呼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渴望中国的花朵能茁壮成长。即便是在患有帕金森症的晚年,大师依然笔耕不缀,用颤抖的双手描绘着新时代的三毛形象。

  张慰军:后来他已经年纪很大了,因为帕金森,他的手不停地抖。他为了练笔,他就经常拿着各种毛笔、钢笔,甚至于各种铅笔,在纸上练笔、画圈、画直线。他总是觉得年纪大了以后他的手是不听使唤,的确也是不听使唤,所以他心里也是很着急,从这点上看,他还是对他的绘画事业还是很在意。

  郑辛遥:也是那个年代(张乐平先生晚年),我说我要去日本了,我就对张先生说能不能给我画一张三毛留念,他马上答应就给我画了一个三毛。画好以后,你看他还在边上留了字,“辛遥小弟留念,乐平于病手中画”。什么意思呢?他认为这个三毛还没有达到他这种完美的境界,他说辛遥我手有点抖了,没有画好。但是从我们来看,大家可以看下三毛的神韵全在。

  解说:1992年9月27日,这位平民画家、一代宗师与世长辞,但是大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源远流长,弥足珍贵。人们会记得那个机智聪颖,正直善良的小三毛,会记得积极乐观的“三毛精神”,同样也会记得站在艺术最高峰,却走入了生活最深处的这位平民大师,“三毛之父”张乐平。

  文字:2014年初,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聘请相关人员开始了对张乐平故居的整体置换工作。当年10月,故居整体置换工作顺利完成。2014年12月,湖南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立名人故居筹建工作小组,张乐平故居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筹建工作小组认真研究后提出思路、拟定方案,列出大纲、撰写文本、收集文物,积极推进了故居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做好了一楼展厅的陈列布展以及二楼故居原貌的恢复。2016年2月5日,张乐平故居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

张乐平故居(上海)
2016年
(注:本片仅供张乐平故居内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