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三毛之父”张乐平 |
张颖(主持人):大家好,观众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是《今晚我们品画》。漫画大家张乐平先生所创造的三毛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陪伴着我们几代人的成长。虽然大师离开我们已经有20多年了,但是他笔下的三毛形象却常常震撼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今天我们请到了艺术评论家、画家谢春彦先生,和我们共同来聊一聊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以及张乐平先生。你好,谢先生。 解说:张乐平,1910年出生于浙江海盐,初中就显露出绘画天赋。上世纪30年代起,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从小人物成长为大明星,随时代变迁,影响了几代读者。张乐平先生因此被誉为“三毛之父”,名扬海内外。他毕生从事漫画创作,艺术生涯达60个春秋,为中国漫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颖:我们知道,中国的一些非常著名的漫画大家,都是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到40年代在上海发祥的。那您和他们其中的很多大家也都是非常熟,私交甚好,能不能给我们聊一聊张乐平先生?您所认识的张乐平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谢春彦(画家、艺术评论家):张乐平先生,是我们中国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漫画家当中的顶尖人物。当然我们现在对他最熟悉的作品,就是您刚才提到的。 张颖:三毛。 谢春彦:创作了《三毛》,从他1935年7月发表最初的《三毛》,到他去世为止,大概整个有五、六十年的光景。他所创作的《三毛》,他的印数不只是几十万、几百万,影响整个的中国的儿童漫画的创作,有几代的读者,所以他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的漫画大师。 解说: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漫画的黄金时期,涌现出的漫画家之众多,原创作品之丰富,可谓盛况空前。1935年,张乐平25岁,出于对流浪儿童的悲悯,已经小有名气的他,着手创作《三毛》,填补了当时缺少儿童形象的漫画界。张乐平赋予“三毛”的乐观豁达,正义天真,就像一股暖流涌入了读者的心间,既流露出对现实的辛辣嘲讽,又包含了对光明世界的美好向往。《三毛》系列,使张乐平从此确立了在漫画界的地位,他甚至说:“我就是从三毛的世界长大的。” 张颖:刚才您也说到,张乐平先生所创作的三毛的形象,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个原创形象,而且这个原创形象是深入人心,那他在创作三毛这个形象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事情? 谢春彦:上海从前的时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虽然说作为一个远东的大都市,但是贫富不均的这一种状况随处可见,所以马路上很多地方有很多流浪儿,三毛就是这样一个流浪儿的代表。有时候冬天,张乐平先生曾经跟我说过,早上起来经过一个什么地方,就看到小孩子被冻死了。那么上海人有句话,叫那种流浪儿叫“小瘪三”,那么他就跟他们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他们生活的一个状况,从哪里来,怎么样变成一个孤苦伶仃的儿童,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我们现在讲要体验生活,实际上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张乐平先生创作《三毛》的时候,他已经深入生活了,那是非常自然的。 解说:这个脑袋上三根毛、机敏善良的漫画形象,至今已经有整整80年的历史。起初他只是一个天真幼稚、调皮捣蛋的小顽童,后来在张乐平的妙笔之下,三毛从军、流浪、新生,尝尽世间冷暖。“三毛”鲜明的造型让人过目不忘,只用几笔简单的勾勒,一个不畏强权,惹人怜爱的儿童形象就栩栩如生地活跃在画纸上。张乐平的创作坚持减少文字,重在线条,让文盲和没受到过教育的儿童,也都能看得懂,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平民画家”。 张颖:您知道张乐平先生他是如何想到要用三毛这个形象,成为他漫画当中的主角的呢? 谢春彦:1935年7月份的时候,在上海一家非常著名的报纸叫《晨报》,它有一个副刊叫《图画晨报》。那里面,有比张乐平先生年龄略大几岁的大漫画家叶浅予先生,他在那里是一直连载他的名作《王先生》。正好那几天叶先生生病了,这个专栏的地方又不能“开天窗”,那么就请张乐平先生来补这个缺,那么《三毛》就应运而生了。但开始的《三毛》,他那个形象是一个圆圆的头,一个瘦瘦的身子,一个很活泼的小顽童,光头上有三根毛。开始的时候,《三毛》它所表达的事情,就在我们所说的四格漫画,就出现了一个连环的带有情节性的画面。那么《三毛》,很特有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它除了一个题目以外,它的里面是不用一个文字的。旧社会很多民众还是文盲,所以他这个无字的四格漫画《三毛》,很快就被上海的读者和民众,大人和小孩所喜欢了。到后来这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随着张乐平先生的思想和技术更加成熟,《三毛》就变成了一个经典作品。 解说:1937年8月,张乐平任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副领队,离开上海宣传抗日。1938年1月1日,《抗战漫画》半月刊开始发行,总共出版了十多期,其中以张乐平的创作最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张乐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辗转诸地,画笔是他唯一而有力的武器,他是为中华民族的救亡生存做出卓越贡献的英勇斗士。 张颖:张乐平先生在抗战期间,他也曾经参加过一个抗日战争的救亡漫画队,冒着生命危险到现场去画素描、写生,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他的这一段经历? 谢春彦:1937年抗战爆发,那么全国的很多的漫画家,有几十个人,就自动组成漫画队。当时一批漫画家在叶浅予先生和张乐平先生的带领下,就先到了南京,后到了武汉,就以漫画为武器,来宣传抗战。在整整的抗战八年间,唯一坚持到最后的就是张乐平先生,那是非常艰难的。画了大量的抗战漫画,他们有时候画在布上,拿到穷乡僻岭,或者是什么大大小小的城市,进行抗战的宣传。所以我说,张乐平先生是具有大的仁人之心的人,他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所以在整个抗战时期,他主要是在做抗日的漫画宣传工作,所以《三毛》就停了。一直到抗战胜利以后,1945年以后,他又回到上海,那么再恢复画《三毛》,那么《三毛》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解说:张乐平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作品,他的画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步。1945年11月,经历了抗战动荡的张乐平一家回到上海,应《申报》的邀约,开始创作《三毛从军记》。与后来名声更盛的《三毛流浪记》不同,《从军记》少了些生活趣味,多了些针砭讽刺。他将自己几度生死的战争经历都凝结在画笔中。透过三毛的形象,对国民党军队抗日时期的腐败黑暗进行尖锐辛辣的揭露抨击,使得《三毛从军记》一度在海峡两岸都成为禁书。作为一位世界级的漫画大师,张乐平手中的画笔,是能让人发笑的瘙痒器,更是解剖社会的手术刀。他在《三毛从军记》的序中说:“我觉得三毛的生活环境,十年中一成未变。” 张颖:三毛的形象在那段时间,刚才我们也说到了《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主要是揭露当时社会的一些黑暗,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我们发笑的同时,可能会让我们深思,甚至让我们内心感觉不那么好受。那在当时的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张乐平先生进行这样的一个针砭时弊的一个创作,您觉得他会遇到一些困难吗?, 谢春彦:(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抗战胜利以后,张乐平先生重新再画《三毛》,《三毛》这个作品就更加成熟,感动的面更多。漫画为什么会受到民众如此高度的重视和喜爱,我想跟漫画家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用一种特殊的、幽默的、有趣的绘画手段来表现,同时塑造大家所喜欢的、公认的漫画的主角,张乐平先生最重要的就是三毛,表达了当时人民的一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一方面是广大的读者的欢迎,也有一些因为触痛了当时的一些当政者,所以张乐平先生有时候会受到恐吓信,有时候寄个子弹头来。但是这一些威吓和困难,并没有吓到张乐平先生。 张颖:那我们知道如果说在当时那个社会,我们读《三毛》有一种共鸣。可是很多年过去了,我们一代一代的读者,每一代读《三毛》都觉得它很有意思。那您觉得为什么它会经久不衰?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看《三毛》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谢春彦:你比如说从前有一种误解,或者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画儿童漫画或者搞儿童文学,上海人讲,叫“小儿科”,它好像是你作为搞大的主题创作来相比,好像不足为据。但是几十年看下来,这个《三毛》,可以说是我们从小到大几代人当中,一种永恒的读物,说明它是非常有亲和力、感动人的地方。这个我觉得跟张乐平先生他本身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我曾经到张先生的家乡去过,海盐是靠海的。据说他那个时候家里很穷,张先生常常到海滩上找一根树枝,在沙滩上画画。他13岁的时候,画了第一张漫画,曾经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据说当时的军阀和官僚,贪污,用钱去买选票,他曾经画了一个猪,背着五千元,这是他13岁的第一张漫画创作。 张颖:很深刻了,已经。 谢春彦: 已经很深刻了。我忽然想起,他最后的一张漫画也很有意思。他是1992年去世的,1991年春节的时候,我邀我的朋友,《解放日报》原来的总编丁锡满先生,我们到张先生家里去拜年。我们两个就跟他说,过年了,你应该画一张新的漫画,现在反贪、反腐。你想1991年的时候,要画这样的题材,是要有一点担当的。那天我给他裁了一张宣纸,看他画了一只猫,躺在地上,这个猫的肚皮下面有很多奶头,我们以为他要画一个猫给小猫喝奶,结果喝奶的不是猫,是很多老鼠。《猫哺鼠》,这是非常有意思,而且是用水墨来画的中国画,画得非常好。你想,他从13岁的第一张,到1991年,他去世的前一年,这两张画都是画的动物,而且都是画的讽刺,很重要的现实题材,这说明了张乐平先生他一辈子有一颗漫画家的心。他就要用他的画笔,用他的艺术,为人民来说话,这是很了不起的。他这个《三毛》之所以画了那么长时间,不断地画下去,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张颖:所以它才具有永久的魅力。 谢春彦:对! 解说:张乐平的《三毛》系列,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经常有读者写信和寄衣裳给张乐平,希望为书中的小三毛御寒保暖。张乐平因此说,三毛是不会孤独的,我自己也不再是孤独和寂寞的了。1989年4月,台湾地区著名女作家三毛来沪寻“父”,至今被传为文坛佳话,三毛因从小喜爱张乐平的《三毛》,而将其作为笔名,足见漫画《三毛》的影响之大。他们以父女相称,以知音交流,两人之间的亲密通信,直到三毛的突然离世才中断。那时的张乐平已深受帕金森病痛的困扰,三毛的离开让他无比痛心。张乐平儿女尤其多,他与夫人育有四儿三女,而像三毛这样的“编外”儿女,他一直视如己出。 张颖:很多人都喜欢三毛这个形象,也很多人受三毛形象的启发。比如说我们知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她是台湾作家陈懋平,后来她就因为喜欢《三毛》,所以把自己的笔名就改成了三毛。 谢春彦:据说三毛在台湾(地区)和香港,就看到了张先生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这些儿童漫画,就非常感动。那个时候三毛已经成为港台地区非常重要的很有影响的作家,但是她看到了《三毛》以后,她非常感动,她非常喜欢《三毛》,所以她把自己的笔名就取作三毛,所以她的这个笔名的来历,是这么来的。因为她不认识张乐平先生,那个时候是“四人帮”打倒以后不久,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这种交往和通信,也不像现在那么方便。所以三毛就写了好几封信给张乐平先生,张乐平先生也没有及时回信。后来联络上了,三毛就到上海来看他和张师母,成了张乐平先生家的另外一位“乖乖女”。张乐平先生的子女很多,一共有七个,现在又增加了一个三毛,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张乐平夫妇两个人很喜欢三毛,据说三毛很喜欢穿大陆流行的中山装,用蓝色涤卡做的,他们还做好了送给三毛,我看到三毛穿了以后非常高兴。可见《三毛》艺术形象的魅力,它不单是让小孩子喜欢,他也会感动很多成年人。 解说:张乐平是个多才多艺的大画家,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漫画,他还在中国画、水彩画、年画、速写、素描等等画种中,有上乘作品。自1927年至1992年,张乐平的艺术创作丰富多彩,他用一生的心血浇灌了广大读者的心田。 张颖:那张乐平先生的一生,除了漫画是他最主要的一个艺术成就之外,在其他的艺术领域,是不是也具有一些非凡的成就呢? 谢春彦:张颖你提得太好了。因为我们往往,因为《三毛》影响太大了,我们提到《三毛》就想到张乐平,想到张乐平就提到《三毛》。其实张乐平先生是一位在美术上,在美术创作上十分全面的一位大画家。除了漫画以外,他有剪纸,还有素描、速写,其实除了这些以外,他的中国画,尤其是工笔画,还有水彩画,包括写意画,他都画得不同凡响。在1958年、1959年的时候,他曾经画过一本儿童读物,叫《宝宝唱奇迹》,完全是用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来画的,是小孩子跟动物,小孩子跟大公鸡、大母鸡,这一些东西,画得好极了。还有画《老寿星》、《祖国万岁》等等。我想,到现在为止,从当代的工笔人物画来讲,像他那样的健康,而且技巧全面,达到的深度,在近百年来当中,不是太多的。所以他是一个靠自学成才,在创作当中不断来修炼自己,成为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的大漫画家。 张颖:今天非常感谢谢先生,跟我们共同来分享张乐平先生的画作,以及他的为人。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收看我们的节目。我想通过谢先生的到来,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张乐平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伟大的作品,他的伟大的情怀。好,感谢各位的收看,让我们下次再见。 导演/导播 马珂迪 制片人 孙孟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