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档案·张乐平 |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吗? 解说:三毛的形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未因为时间的冲刷变得淡薄。 魏绍昌:1947年有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国共和谈破裂了,开始内战。那么这个时候,国民党确实很腐败,弄得一塌糊涂,像上海这种大城市也是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张乐平就看到了痛苦的儿童,他本身过去也是穷出生的,就是有感受。 经蓓(主持人):张乐平先生曾经说过:“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他出身在浙江农村,由于家境贫困,14岁时就到上海郊县的一家木行当学徒,少年时代就饱经了生活的风霜,也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与凄凉。因此,对于穷苦的孩子,他总是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三毛流浪记》中有些情景,就是张老先生曾经亲身经历过的。 解说:它是一个寻找家园的故事,是对社会不平等的控诉。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连载,引起了社会轰动。在悲惨和颓丧的气息里,这个中国的苦儿流浪记在上海的诞生,无疑唤醒了人们的爱心和希望。 冯雏音:因为上海的房租比较贵,我住在浙江嘉兴,他(张乐平)在上海住在金陵东路,他堂兄弟开的一家“字号”,在三楼的一个小间里和几个学徒住在一起。那个地方靠近郑家木桥,离上海人叫的小瘪三居住的地方比较近。那天他走过马路,看到那些小孩子,无家可归的孤儿在用小棍子(烧着)烤火,他们前一天在这里,第二天当天(张乐平)回到住处时,已经死了两个(孩子),冻死了。所以,一方面他很喜欢小孩,另一方面呢,他出于一种对社会的某种现象有不舒服的感觉,后来他就画了《三毛流浪记》。 解说:在三毛流浪的那个年代,曾有一首流行歌曲是这样唱的:假如鸟儿有知,懂得了人间的辛劳,它该低下头来哭断肝肠。 魏绍昌:因为当时国民党专政,国民党不得人心,路路失败,但是它控制了上海的新闻界,消息控制得很严,不让人家知道它的失败。但是这里面(《三毛流浪记》)就把它捅过来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就是这么样的一个状态,这种小孩子就在流浪,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解说:《三毛流浪记》陆续在《大公报》上刊登了一年多,这期间使三毛成了上海的孩子与大人共同关心的人物。每天早晨人们抢着购买《大公报》,想早点了解三毛今天的遭遇,更有读者把小三毛视为活生生的一个流浪儿童。他们同情三毛,帮助三毛,捐钱送衣,还把许多玩具也送往报社,要求转给三毛。有一些漫画中,三毛因为打破了一个花瓶,被店主毒打,马上就有一位青年送来了一只新花瓶,请张乐平转交店主,好饶了三毛。而更多的礼物,则是为三毛着身定做的,包括一件巴掌大小的裘皮大衣,拳头大小的绒线鞋子等等。与其说是帮助三毛,还不如说是满足了自己,满足了人们与生俱来,却被城市消磨过的同情之心。 经蓓:虽然有那么多好心的读者都出于同情心来劝张乐平能对三毛好一点,或者给三毛多添几件衣服,但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画家是不会这么做的。残酷的现实摆在那里,不允许画家用画笔去粉饰太平。曾经有一位外国记者问过张乐平:“你这样画可怜兮兮的小三毛要画到什么时候呢?”画家答道:“我要画到马路上看不到流浪儿童为止。” 解说:三毛也像许多善良的中国百姓一样,曾竭力寻求着光明世界,然而在黑暗的航程中,人们久久的在彷徨,何处才是光明世界? 沈柔坚:他(张乐平)很乐观,他意志很坚强。他这个人是这样子,正义感很强。对恶势力,那当然他是恨之入骨。对善良的老百姓、人民,他是非常的爱。所以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说用两句话来概括他,就是“视恶如仇,从善如流”。 解说:俗话说好心有好报,俗话又说好心没好报,这是我们一次又一次不得不面对的辛酸与尴尬。儿童的命运是社会文明与野蛮的测验器,它预示着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在三毛的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阴影,也带来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向世界呼唤和平,呼唤公平,呼唤仁慈,呼唤同情,呼唤人道,呼唤文明。 沈柔坚:张乐平先生是一个很杰出的漫画家,那么他又不同于一般的漫画作家,有所不同。他能够在漫画上,创造了三毛这样一个典型的形象,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等于是文学大师创作了一个文学的典型形象,也可以这样说,像鲁迅的阿Q,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都是典型的形象。那么张乐平创造了三毛,这是一个漫画方面,艺术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典型的形象。 解说:从1992年开始,三毛形象成了一些个人、企业窥视谋利的对象,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和一个成熟成功的艺术形象,冯雏音不得不注册成立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并委托上海友联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为三毛形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三毛形象著作权无形资产价值为人民币5.9亿元。 经蓓:流浪儿是典型的都市边缘人,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流浪儿们的五官因为过于肮脏而显得模糊,也许很少有人能从他们的五官上联想到三毛这个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形象,应该说三毛是流浪儿中的王子。张乐平用他灵动、活泼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时代的灵魂,刻画出了本世纪中国人的精神标志。到今天,三毛可爱的形象已经成为了一种商业财富的标志,当三毛形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商业侵权而再次引起世人瞩目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后人,当我们在先辈们的文化遗产中挖掘商业财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尽心的考虑一下这份馈赠中的艺术精神。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三毛现象进行专门性的认真严肃的研究和探索。 制片人:于其多 编导:陈雨人 助理编导:经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