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星空·张乐平与三毛 |
解说:海盐县有座张乐平纪念馆,馆门前竖立着两块牌子,一块上面是巴金题的馆名,另一块上面是陈慕华的几个字:三毛乐园。 字幕:三毛,这个大脑袋,圆鼻子,头上仅有三根毛的男孩子,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有影响,最受欢迎的漫画人物。 解说:30年代,是我国漫画创作的丰收期。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漫画家,为那个畸形的充满漫画意味的社会,留下了无数针砭讥刺的笔墨。三毛就诞生在这一时期。 魏绍昌(文史学家):当时集中在上海就有二十几个漫画刊物,还有许多报刊画报都登了漫画,这个情况是非常空前的。那么这个时候漫画家就出来很多很多。连环漫画当时最主要的是五种,一个就是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一个就是黄尧的《牛鼻子》,还有一个就是高龙生的《阿斗画传》,还有一个就是梁白波的《蜜蜂小姐》,那么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张乐平的《三毛》。儿童看到的都是米老鼠唐老鸭,或者大力水手等等,中国漫画儿童就看不到,这是一种非常遗憾的事情,那么张乐平就创作一个儿童形象,就是三毛。张乐平创作三毛是1935年,开始出现这个形象。现在是1999年,今年他是64岁了。 解说:三毛的生日至今无人定论。这两幅漫画刊登于35年7月28日的《小晨报》(按:应为《图画晨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三毛的作品。 方成(漫画家):一般的连环漫画,你像我们看外国的连环漫画,都是很滑稽的,最后总要跟说笑话一样,最后一个高潮逗着你笑。他的画很特殊,他画的是悲剧,一般都是喜剧,喜剧性的东西逗你乐得要死,他不,他搞悲剧。用连环漫画来搞悲剧,这种是很少见的。 解说:1946年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面世。 张建亚(电影导演):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会很笨,因为我学不会他那么简洁、简练。它是四格漫画它只有四格,它很少有几个故事是八格讲完,它都是四格讲一个故事,四格给你的那种快乐,有时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演去讲,都做不到那样简练。实际这种造诣,真的我觉得是一种境界,那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解说:抗日战争期间,张乐平曾担任救亡漫画宣传队副队长,辗转大江南北,丰富的生活体验给他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灵感。 张建亚:你们去看,这些东西有很精彩的段落,这些东西就是我原式原样照抄张老先生的。 字幕:三毛是上海市民最熟悉的一个人物,不仅孩子们熟悉他、欢喜他、同情他,连孩子们的家长、教师,想起三毛也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笔下创造出来的假想人物,而真像一个实际存在的惹人同情和欢喜的苦孩子。 解说:1947年6月15日,我国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浪迹街头的小三毛牵动了无数善良读者的心,他们纷纷给报社写信,向三毛表示慰问。要求给三毛安排好一点的环境。为了让苦难中的三毛得到些许的温暖,人们捐来了钱,送来了衣服。 字幕: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 解说:张乐平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的一个离县城十来里的小村子里。 张融融(张乐平长子):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我父亲就是出生在这个村子里面。现在变化很大,原来的房子都拆掉了,只有这个池塘基本和原来差不多,以前没有这水草。家里洗碗、洗菜、洗衣服,都在这个小池塘里。 解说:受母亲影响,他自幼就迷上了民间艺术,酷爱画画。无钱买支笔,他就跑到海边去画,以沙滩为纸,用芦杆当笔。 张融融:今天来到这里我感触很深的,看到杭州湾这个海滩,好像脑子里就出现我父亲小时候在这里画画。 解说:因为融入了作者的身世和遭遇,因为有对受苦孩子的深切同情,因为是以眼泪和着笔墨所画,所以三毛打动了千万读者,特别是小读者们的心。 方成:他那个速写的技巧很高,用笔,他就靠这个,因为画连环画没这个画不好,画的人都很活,包括小猫什么东西都画得很活。他画得很好。 华君武(漫画家):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国家,是不是有一个漫画家,他的作品是三代人都喜欢看的,恐怕也不多。但那些人在外国都很有名气,其实张乐平无论是从艺术质量,从他的漫画的思想质量来说也好,我觉得都不比他们差。 解说:几乎与张乐平的创作同时,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把《三毛流浪记》搬上了银幕。(注:电影《三毛流浪记》是1949年春开拍的。) 王龙基(三毛扮演者):三毛的造型,电影和那个漫画完全符合的,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我本身当时头也很大,脖子很细。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三根头发,是用三根铜丝贴在两个橡皮膏上,然后把头剃光之后,放在头上,所以三毛一发脾气,手一撸,那三根铜丝就会竖起来。那么另外三毛的鼻子,是用泡泡糖做出来的,然后贴在鼻子上的。 解说:张乐平自始至终参加了拍摄全过程,他一会儿当导演,一会儿做演员,一会儿又是观众。 王龙基:记得有场戏,就是三毛喝浆糊。当时在试拍的时候,导演觉得我不够,张伯伯觉得好像没有饥饿感。所以为演好这场戏,我们一起商量下来,张伯伯出了主意就说,你晚饭不吃,第二天早饭不吃,第二天中饭不吃,那么到了第二天的下午再拍这场戏,当时我咕噜咕噜,拿着抱着浆糊桶喝的时候,张伯伯、导演都觉得,这才是三毛的真正一个表情。 解说:建国以后,三毛仍是张乐平漫画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不过昔日他苦心孤诣创作的三毛头上的三根头发已为之一变,三毛戴上了红领巾。 字幕:“文革”中,张乐平被迫搁笔。三毛与读者一别十年。 徐昌酩(一级美术师):他说我讲个笑话给你听:当年斗的时候,把丰子恺先生一起拉去了。那么拉去了他们不认识丰子恺,也不知道哪一个是张乐平,把我们的牌子挂错了,挂错了拉出丰子恺来批斗,结果把我张乐平拉出去,我莫名其妙,怎么斗丰子恺打我呢?后来我低下头一看,我这个牌子是丰子恺,我今天代人受过了,那我觉得代人受过这个还是值得。丰子恺先生毕竟年纪比我大了,我还抗得起。 解说:“文革”结束后,张乐平复出,三毛也随之复活。再生的三毛寄托了张乐平对新时代、新生活和今天的少年儿童们炙热的情感。 丁锡满(高级记者):不论什么地方,不论什么一个事,外面很远的一个小学,一个小朋友写给他信,说张爷爷我很想念你,我们成立少先队了,希望您给我们写封信,鼓励鼓励我,他都会亲自写信,很远的都寄了去。要他画画他就画,要他写信他就写。所以他对这个小朋友的热爱之心,我觉得就有点像我们的宋庆龄老妈妈一样。 解说:解放前夕,宋庆龄在上海亲自主持了以三毛命名的三毛乐园会的筹备,和张乐平的三毛画展,目的都是为了帮助那些像三毛一样,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苦孩子。 字幕:大树是由苗苗长大的,对苗苗我们要精心灌溉。 解说:作为漫画大师,张乐平的作品早已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事实上他还是一位在诸多画种中造诣很高的大画家。他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国画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同样,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 华君武:我很懊悔他死了以后,我说我们一天到晚跟他开玩笑,喝酒也好,吃饭也好,就是开玩笑,拿他开玩笑,他不会拿我们开玩笑的,他不善于,他常常受大家“攻击”。我们跟他在一起,多少年都是这么样过来的。真正研究他的艺术,倒没有好好研究,没有去研究他。你看写他的文章的也并不是很多,去评论三毛也不是很多,这个我觉得很后悔的。 字幕:乐平先生: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看了今生第一本书,就是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记》。后来等到我长大了,也开始写书,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您创作的那个三毛的纪念…… 解说:这段话是台湾女作家三毛给张乐平第一封信中写的,之后她两次专程赴大陆,看望被她喊作爸爸的张乐平。由于她的积极推荐,《三毛从军记》得以在台湾出版。 张建亚: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伴着三毛的形象,伴着我们这一代人长大的。我希望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手,让现在的一代小孩还认识三毛,然后就让三毛一代一代的,陪一代一代人长大,活下去。 解说:1992年9月27日,张乐平先生与世长辞。这是他最后一幅三毛作品。 周舜培(少儿出版社社长):三毛的形象是那样地深入人心,那么地得到小读者的喜爱。虽然张乐平先生已去世,他不能为我们的小朋友继续创作三毛的形象,但是我们觉得只要三毛和孩子们在一起,张乐平先生就会永远活在我们青少年心里面。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出版社应该有个责任,继续把三毛出下去。在这个想法下面,我们就出版《三毛大世界》、《三毛奇妙世界》这两个系列书。 解说:《三毛大世界》出版后,又像其他三毛书一样成为畅销书,问世半年就创下了累计印刷5次,销售总数达50万册的骄人业绩,获得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字幕:三毛是乐平一生养育的儿子。——冯雏音 冯雏音(张乐平之妻):我和张乐平1939年在浙江金华认识的。那个时候他是漫画宣传队,参加抗日战争革命工作,恰巧当时到浙江来开画展。我是浙江中心剧团的演员,在画展的时候认识。后来因为都是从上海去的,就这样子嘛就结成夫妇了。 解说:张乐平去世以后,冯雏音老人和她的儿女们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继承发展三毛形象的事业上,希望终有一天三毛能成为全世界儿童的偶像。 字幕:我们小时候受三毛这个形象的影响很大,《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教育了一代人,现在就缺少这样的形象。三毛这个形象是可以做文章的,当然要赋予他时代的特点。 编导:杨义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