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三毛
(按发表时间排序
)
卢冀野(文学家):我们的文字和图画本是分不开的。图画本身象形,不必要用文字来解释了。乐平作这一本三毛,不用一个字,但以画表示一切动作,这是对的。我来上海,与一般漫画家都熟识。我常说:“现在的漫画,已具有社会性,何不应用到教育上,使成为儿童的恩物呢!”乐平补做了这一桩工作,把我的一句话实现了,我非常的欢喜,遥知对儿童界的喜爱,更有甚于我的。(1936年)
汪子美(美术评论家、漫画家):三毛是以儿童的天真向社会的不满状态投以讥刺。普通儿童图画读物,所给予儿童的都不离童话境中之幻美神异,引领儿童到饼干,糖果,鲜花,小鸟的境域中去,那是属于陶冶性情方面的教育。而“三毛”放在儿童眼中则成为疑质,不满,理断的刺激。这便是效果。画面的简洁与笔姿的清秀,都能为“三毛”增色。(1936年)
王芸生(时任大公报总编辑):《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诈欺与不平,更可宝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类的同情心,尤其是在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的天真同情心!(1948年)
宋庆龄 在写给秘书王安娜的一封信中说:“我喜欢三毛的漫画。办公室派人给我送来时,我没有时间看,于是当时就还回去了。因为我不想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自己占着。希望你能恳请埃迪为我买6本,我想寄给国外的小朋友。” 宋庆龄发起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创办“三毛乐园会”,用以帮助和解救贫苦儿童。她对张乐平说:“张先生为流浪儿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该谢谢您,全国的三毛不会忘记您。”(1949年)
陈鹤琴(教育家):我很佩服三毛奋斗的精神和挣扎的勇气。他在流浪生活中,做报贩、擦皮鞋、当学徒,受尽苦难,始终不屈不挠,没有消失求生的勇气,这可正说明他是有前途的,三毛和其他无数的三毛们是有前途的。(1949年)
夏衍(作家、社会活动家):三毛是上海市民最熟悉的一个人物,不仅孩子们熟悉他,欢喜他,同情他,连孩子们的家长、教师,提起三毛也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笔下创造出来的假想人物,而真像一个实际存在的惹人同情和欢喜的苦孩子了。一个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人物而能够得到这样广大人民的欢迎、同情、喜爱,和将他当作真有其事的实在人物一般关心、传说,甚至有人写信给刊载三毛的报纸,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来帮助解决他的困难,这毫无疑问的是艺术家的成功和荣誉。(1950年)
爱新觉罗·溥仪 在狱中时,他的妻子李玉琴在给他的信中提到自己悲惨的童年,写道:“我再不能细说旧社会孩子们的痛苦了。说起来使我伤心,真是和连环画中《三毛流浪记》漫画家张乐平作品所说的‘人不如狗’一样。”(1956年)
林放(赵超构,杂文家、社会活动家):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人物,能够得到这么广大群众的欢喜,而且又能经历这么长时间的考验,得到祖孙三代人的欢迎和同情,这就不仅仅是因为造型艺术的成功,而且毫无疑问,一定是因为作者在三毛身上,凝聚、倾注着那种经得起考验的真实性和人民性。(1979年)
周谷城(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参观张乐平三毛画展有感:不平则鸣,鸣则惊人。宣传有术,愤慨同申。赢得解放,幸福来临。共同庆祝,更向前奔。(1982年)
万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为天津三毛餐厅开张剪彩。(1985年)
王光美(刘少奇夫人)多次来到天津三毛餐厅与小朋友们一起,参加“三毛”主题活动。(20世纪80年代)
三毛(台湾作家)在给义父张乐平的第一封信中写道: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看了今生第一本书,就是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记》。后来等我长大了,也开始写书,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对于您创造的那个三毛的纪念。在我的生命中,是您的书,使得我今生今世成了一个爱看小人物故事的人。谢谢您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童年。(1988年)
丁聪(漫画家):三毛在旧社会里“流浪”,在抗战时“从军”,在解放前后“迎解放”、“翻身”,在新社会里他“学科学”,做“新事”……张乐平把对中国儿童的爱,锲而不舍地表现在“三毛”身上,使“三毛”成为儿童和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典型。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漫画作者继承和学习的。(1992年)
徐昌酩(画家):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是情系万家的不朽之作。乐平没有架子,待人很宽厚,别人也很崇敬他。(1992年)
冯亦代(作家、翻译家):乐平走了,走得那么匆促,但我相信他走时也一定露出那张显得十分满意的笑容;他遗留下“三毛”的苦难与欢乐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的心里。(1993年)
黄苗子(书法家、美术评论家) 题张乐平遗作展:霞飞一榻画深宵,六十年光似水飘;谁料天涯伤永别,友情乡谊两难消。 数卷三毛世早闻,三毛隔海认干亲;风光不尽乐平乐,泉下何妨酒百樽。 人人下海觅钱刀,大腕而今大款操;若使当年开放早,不须流浪画三毛。 历尽风霜忆往年,三毛臭九共迍邅;愿将作者心头苦,换得新生代代甜。(1993年)
吴邦国(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在参观《张乐平遗作展》时,高度评价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作品。(1993年)
华君武(漫画家):世上许多连环漫画之吸引读者,固然有它独特引人之处,但像《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等以反映深刻的社会矛盾为主题而吸引读者的,恐怕为数不多。这是张乐平长期在群众之中,生活之中,用他的慧眼才能得到的。(1994年)
陈慕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为“三毛乐园”题词。以前也曾为“天津市三毛艺术学校”题词。(1995年)
江泽民(时任国家主席) 点名提到漫画《三毛流浪记》等,指出:这些优秀作品为什么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益于人们的心灵。(1995年)
李岚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小时候受三毛这个形象的影响很大,《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教育了一代人,现在就缺少这样的形象。三毛这个形象是可以做文章的,当然要赋予他时代的特点。总之,要创作有中国特点的动画形象。(1995年)
柯灵(作家、评论家):三毛伶仃孤苦,无依无靠,是中国下层社会儿童的综合性画像。画家下笔如有神,活画出这流浪儿的天真和勇敢,他的奇行异遇,超年龄负荷的人生历险。(1996年)
王力平(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看了漫画书《三毛流浪记》后,给张乐平夫人冯雏音的信中说:“连夜捧读,幼年时的印象,又随着一页页画面浮上眼前。这画册,是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记录,是张老的纪念碑。张老将永在人间。”(1996年)
汪道涵 在《三毛流浪记》创作50周年纪念会上说:大家都知道张乐平是一个热爱儿童事业的画家,他不但热爱少年儿童,创作出《三毛流浪记》这样的传世之作,他是一个艺术家,而且他首先是一个社会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这一点可以从他所有的作品中看得出来。(1997年)
黄永玉(画家):乐平兄一生牵着三毛的小手奔波国土60多年,遍洒爱心,广结善缘,根深蒂固,为祖国文化增添光彩,也耗尽了移山心力。(摘自1997年发表的《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张乐平》)
倪萍(主持人):我对三毛的这份同情心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心中,它伴着我一起长大。而今他在我心里已经长成了一棵正义的大树,使我对社会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对真理、公道和欺诈、不平都有一种天然的爱憎。(摘自1997年出版的《日子》)
沈柔坚(画家):张乐平是一个很杰出的漫画家,他不同于一般的漫画作家,他能够在漫画上创造了三毛这样一个典型的形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等于是文学大师创造了一个文学的典型形象,也可以这样说,像鲁迅的阿Q,塞万提斯的堂吉坷德,这都是典型的形象。(1997年)
赵启正(时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参观张乐平画展,对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作了高度评价。(1998年)
朱镕基(时任国务院总理) 委托上海市委市府领导,看望张乐平的夫人冯雏音,转达了他对三毛形象发展的关注。(1998年)
黄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徐匡迪(时任上海市长)向张乐平夫人冯雏音赠送大花篮,希望三毛有更大的发展。(1998年)
李敖(台湾作家、评论家):“当时漫画家张乐平以难童为主题,画了《三毛流浪记》,引起大众的重视。”“他的三毛漫画,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包括了13岁的我。这一感动,在三十三年后,我出版‘李敖千秋评论丛书’第八期里,犹有余波……”(摘自1998年出版的《李敖回忆录》)
方成(漫画家):张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很特殊,他画的是悲剧,一般连环漫画都是喜剧,喜剧性的东西逗你乐得要死,他不,他搞悲剧,用连环漫画也搞悲剧,这种是很少见的。(1999年)
张建亚(电影《三毛从军记》导演):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伴着三毛的形象长大的。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手,让现在的一代小孩还认识三毛,然后使三毛一代一代的陪一代一代人长大,活下去。(1999年)
魏绍昌(文史学家):20世纪30年代,当时儿童看到的都是米老鼠唐老鸭或者大力水手等等,中国漫画儿童就看不到,这是一种非常遗憾的事情。自张乐平创造三毛这个儿童形象后,弥补了这个空白。(1999年)
叶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三毛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三毛永葆童心,三毛是永恒的。未来的孩子们一定会像我们一样,喜欢三毛这个形象的。(2000年)
丁兆庆(澳大利亚华人漫画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但见寥寥几笔便勾出一张张生动的画面,构成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我一颗少年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啊,漫画有这么大的感人力量。于是我由对美术朦朦胧胧的爱,变成了对漫画艺术的矢志追求。(2000年)
于蓝(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名誉会长)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顾问,在北京召开的“张乐平、手塚治虫创作思想研讨会”上担任中方的主持人。(2000年)
毛岸英(毛泽东长子) 的妻子思齐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到:我和岸英结婚一年,但是我们在电影院只看过两场电影:《三毛流浪记》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记得很清楚,看《三毛流浪记》时他非常激动,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电影结束了,他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我推了推他说:“该走了,影院都快空了。”他抬起头望着我说:“思齐,这就是我在上海的流浪生活,我和岸青除了没有给资本家当干儿子和偷东西以外,三毛其他的经历我们都经历了。”(2000年)
缪印堂(漫画家):三毛他至今受到群众的欢迎,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他不是炒作出来的,他是历史形成的。他是个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他的艺术我看百年后千年后还有价值,也许更有价值。(2001年)
陈昊苏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三毛确实是由中国的革命文艺家所独创的文化品牌,已经载入20世纪中国的历史,相信在21世纪还会保持其价值,并得到光大发扬。(2002年)
龚学平(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为全国少儿新世纪三毛画展题词“让新世纪的三毛成为少年儿童的伙伴”。(2002年)
廖冰兄(漫画家):我不会忘记三毛,也不会忘记我的童年。因为我的童年也是流浪的孤儿。(2002年)
戴敦邦(画家):张乐平先生呕心沥血创造的三毛已成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在广大的读者群中,不少是因热爱三毛而走上绘画事业的,我即是众多之中的一个。我对三毛的如痴如醉可以说到了癫狂的地步。(2002年)
那英(歌手)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名人访谈”时,表示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三毛流浪记》。后来在一次晚会上,王龙基把一套《三毛流浪记》明信片赠送给那英,那英很高兴,说:“王老师,我很感谢您,我会把这套明信片好好珍藏的。”(2002年)
范曾(画家):早在童年读小学期间,对张乐平先生《三毛流浪记》就情有所钟,作为习画范本。(2003年摘自互联网)
杨东平(社会学家)抗非时期于三毛网站留言:值此非典肆虐,京城全民抗战之时,喜见三毛上阵,倍感亲切,如闻五原路之书香飘飘,实比熏香熏醋更能杀毒也!待到我们能不戴口罩重上街头,将与三毛同饮黄酒,共庆胜利!(2003年)
周汝昌(红学家):世间有看了《三毛画传》而不为之感动的吗?倘若不是不感动,自然也就不会不敬仰画家张乐平先生。我是被“三毛”感动的人。(2003年)
姜维朴(全国版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在2003年“北京国际漫画周”研讨会上发言:张乐平于40年代创作的《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以遭受苦难而又不屈服于命运的儿童三毛形象,引起社会广泛关爱。新中国成立后,三毛又以新的姿态出现:《三毛迎解放》、《三毛爱科学》、《三毛学雷锋》等,继续为人们喜爱。根据“三毛”拍摄的影视艺术作品也不断出现。三毛这个独具特点的形象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2003年)
赵实(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三毛这个旧中国都市流浪儿的典型形象,成为国产电影人物画廊中不朽的经典,以其个性鲜活、意义深远的艺术魅力,长期存留在观众心中,并深受国外观众喜爱。(2004年)
柏杨(台湾作家):1949年,坐在黄浦滩前,局势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不安,码头上万头攒动,人人等机会挤上船离开。我的屁股下坐着的,是一张旧报纸,上面有当时风行上海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漫画,而大时代茫茫的人潮,就是漫画之外活生生流浪的“三毛”。(2005年.台北)
谢丽娟(全国妇联副主席):我多年来一直关注和从事慈善事业,这与我当年在《大公报》上看漫画《三毛流浪记》是不无关系的。当时,三毛的遭遇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使我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努力关注弱势群体。(2005年)
邓伟志(社会学家):一直以来,三毛的遭遇浓缩了所有中国人的时代遭遇;三毛的身上,倾注了张乐平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关怀,对社会生活、对时代精神的敏感和关注。(2005年)
陈至立 (国务委员):对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正在拍摄的动画系列片《三毛》给予了关心和支持,还作了重要指示。以前她在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期间,多次探望和慰问张乐平,后又多次出席纪念张乐平的一些重大活动。(2005年)
崔永元(主持人):《三毛流浪记》我是先看的漫画,后看的电影。因为这个漫画非常成功,我觉得画得非常好,所以导致我看电影,我觉得这个电影跟其他电影不一样,我能看出这个电影是一段一段的。(2005年)
敖幼祥(台湾漫画家):在我刚刚开始步入漫画创作时期,就把三毛当成了学习的教材。他生动活泼的演出以及丰富的内涵,都使我对创作者张乐平老师的创意十分佩服。现在能将他的作品以动画来做新形式的表现,我相信能让三毛获得更广大群众的喜爱。(2006年)
胡占凡(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形象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这次把漫画《三毛流浪记》改编成电视动画片,创意非常好,也是成功的。(2006年)
孙玉胜(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三毛》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的不朽之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海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是一部知名度极高的漫画名著。将它制作成一部大型动画系列片,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播高尚情操的最佳选择。(2006年)
李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经理):“张乐平先生的著名漫画作品《三毛》是国之瑰宝,“三毛精神”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继承和传承国之瑰宝的精髓,大力宣扬“三毛精神”,使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学习三毛正直善良、自强不息、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精神。(2006年)
周凤英(动画片《三毛流浪记》总制片人):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张乐平先生通过主人公坎坷经历的故事和漫画风格的可爱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三毛机智、勇敢、善良、幽默的性格和对平等、幸福生活的渴望。我们几代人是看着三毛连环画成长的,三毛的形象和故事深入人心。(2006年)
王家卫(香港导演):张伯伯创作的三毛,是独一无二的经典漫画人物。他以前虽然反映了一段中国的历史,却因为其独具的现实意义而更有发展余地。我觉得完全可以用先进的科技和宣传手段给予他新的生命和时代感,并作为中国少年儿童的代表人物进一步走向世界,让全人类了解三毛,了解中国少年儿童以前和现在的生活。(2006年)
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在人民日报撰文怀念父亲,提到父亲的童年生活时写道:多少年以后父亲向我回忆到这段苦难生活,还感慨地说:“那时,我和哥哥毛岸英就像《三毛流浪记》写的三毛一样,什么苦都吃过。”(2007年)
韩正(上海市市长)在上海世界特殊奥运会吉祥物、招贴画揭晓仪式上,向张乐平先生的儿子张慰军颁发捐赠三毛形象证书,感谢他们全家将父亲创作的三毛形象使用权授予2007年特奥会。(2007年)
比利时菲利普王储殿下出席中外合拍电影《三毛》启动仪式,亲自敲下拍板,宣布这部电影的正式启动。(2007年)
贺友直(画家):中国美术家里能称得上大师的,在我心目中是张乐平。因为张乐平的作品是原创的,而且他笔下的三毛不仅仅是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也看得懂。不用文字能够看得懂,难度很高。像卓别林的无声电影,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这是大师,对吧?卓别林是大师,张乐平也是大师。(2007年)
梁晓声(作家):温暖现实主义,是我的一种形象说法,这样一种文学文本,其实早已有之,比如冰心的《小桔灯》,巴金的一些文章,甚至,你看,包括画三毛的张乐平,他那些漫画中也有温暖,不妨再横看,国内外一些非常优秀的演员,像卓别林,他笑中含泪,传递着很多底层、草根的信息,互相温暖,德国的格林童话、瓦尔特的童话,如果没有这样一脉,温暖的读本,也是不正常的。幸好我们中国文学一直有这样温暖一脉。 (2008年)
徐鹏飞(漫画家):在那个时候引起所有人的共鸣,甚至于家庭比较富裕的人也产生对这个流浪儿的同情。艺术能达到这种程度,是很不容易的,可以来讲,这个不是说,你想想,艺术打动人不是简单的,你只有好才能打动人,所以说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是《三毛流浪记》最成功的地方。(2009年)
章子怡(演员)表示,一直很关注好看的漫画作品,比如小时候常看的《三毛流浪记》和朱德庸的漫画故事。“我觉得人保有一点童心,有一种漫画情怀挺有意思的。就像苏菲的漫画世界一样,天马行空,自由快乐。这个电影可以形容它是夜空中的一束焰火,可能焰火的变化形式不一样,但是会带给你很多想象的空间。”(2009年)
三宝(音乐剧《三毛流浪记》艺术总监兼作曲):这样的一个弱势的小三毛,即使外表看上去也是弱势的:骨瘦如柴,四肢都那么细,甚至连肋骨都露出来了。脑袋又倍儿大,几乎支撑不住,走路晃晃的。但是,他受到凌辱也好、饥饿也好、嘲弄也好,每一次这样之后,他的眼神里头都表现出一种力量,一种我们成人都不具备的力量。这种力量充满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希望。我觉得这种对比是张乐平给我的最大的一个刺激。而且我觉得这在中国近100年里是最有力量的作品之一。它里面的漫画基本上都是用四幅来表现出一个片段、一个情节,只言片语几乎没有文字。这也是我觉得张乐平最值得我们去敬仰的一部分。(2011年)
关山(音乐剧《三毛流浪记》编剧):“《三毛流浪记》是讲压迫和反压迫的故事,大家关注过很多其他形态的压迫,但有一个压迫是大家忽略了的,就是成人世界对孩子的压迫。孩子们没有话语权。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同样类似的环境里,只不过这种环境的剧烈程度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成人世界对孩子的蔑视和不尊重,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有,从来都没有改变。”(2011年)
毛阿敏、牛莉、孙莉、孙楠、张静初、吴京、吴镇宇、沙宝亮、陈建斌、陈燃、杨丽萍、秦海璐、黄志忠、黄奕、黄磊、韩红、蒋勤勤、葛优、景岗山、雷恪生、谭维维(按姓氏笔画排序)等明星力挺音乐剧《三毛流浪记》,或表示祝福,或微博关注,或到场观看。 (2011年)
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给新建的张乐平纪念馆发来贺信:张乐平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漫画家。他以对儿童的无比热爱和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以对真善美和艺术的执着追求,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富有时代特征和亲和力的作品,他塑造的“三毛”形象更是陪伴了我国几代人的成长。(2011年)
夏宝龙(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给新建的张乐平纪念馆发来贺信:张乐平先生是杰出的漫画大师,创作的大量优秀美术作品深受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喜爱。张乐平纪念馆自成立以来,大力宣传其作品和思想,努力满足群众艺术文化需求,在推动漫画文化研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
欧阳应霁(香港漫画家)从小就接触到苏联的《鳄鱼画报》以及大陆的各种小人书,张乐平的“三毛”系列作品是他的最爱。“当时有很多漫画启蒙书,没有任何文字,却能够承载一个国家的深刻与沉重,以及对人民的关怀。”欧阳应霁表示,“现在,我们喜欢说‘什么都是浮云’,但你知道,现在没有漫画能达到当时‘三毛’的高度和分量。”(2012年)
陈维亚(中国东方歌舞团艺术总监):从小便爱看《三毛流浪记》的连环画,书中对早期上海都市生活细节的描绘非常到位,在年幼的陈维亚心里,“上海”这个词的全部意义都被蕴含在张乐平的这部作品里。(2012年)
任溶溶(作家):抗战胜利后我曾在物资供应局工作,每天早晨一上班,所有同事都不约而同地关心一件事:《大公报》每天连载的《三毛流浪记》中那个三毛今天怎样了?张乐平同志成功地塑造了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儿童典型形象三毛,他深人人心,受到大家的关怀和同情,大家牵记着他。(2013年)
梁小民(经济学家)觉得对他幼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是《三毛流浪记》,后来有钱后还专门买了一本,因为他觉得小三毛的身上有一种正义感。(2013年)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对于我,《三毛流浪记》几十年后仍印象犹新。它让我早早看到人间万象和人生百态,学到如何做人的最起码道理。还因为这册漫画,挑起我孩提时期学画画的强烈欲望,让我一直在美术之路走了下来。一册漫画连环图,最早的人生教科书。(2013年)
张铁林(演员):最喜欢的一本漫画:《三毛流浪记》。(2013年)
谢春彦(美术评论家、画家):这个《三毛》,可以说是我们从小到大几代人当中,一种永恒的读物,说明它是非常有亲和力、感动人的地方。这个我觉得跟张乐平先生他本身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张乐平先生是具有大的仁人之心的人,他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2015年)
黄玉郎(香港漫画家):1950年代,香港的情况也不好。我买不起漫画书,只能在每个月剪头发时在理发店里看三毛漫画。”由此慢慢地走上了漫画创作之路。他说,1960年代他入行时,四成香港漫画家都在追随张乐平先生的画风。(2015年)
亮轩(台湾作家)小时候最先接触的读物是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系列漫画,当时喜欢得不得了,并在不知不觉间种下了阅读的种子。“如今想起来,三毛的形象还历历在目。”(2015年)
梅子涵(作家):女儿四岁的时候反复听的故事是《三毛流浪记》。三毛滑稽的样子她哈哈大笑,三毛可怜的样子她眼泪滚滚。(2015年)
马伊琍(影视演员):今天的睡前故事是《三毛流浪记》,孩子看第一页就知道三毛可怜没有亲人,却不能理解后面故事的心酸,一直咯咯的笑。不过,这不妨碍我在给她读书的同时体会世间冷暖……多好的书啊!(2016年)
郑辛遥(漫画家):张先生的连环漫画,我觉得很可贵的一点,是他画面中你看几乎是没有文字的,全部靠形象来说话,这个我觉得是衡量一个漫画家的一个标志。你如果不识字,你看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也看得懂。小朋友还没有念书,不识字也看得懂。如果把《三毛流浪记》给老外看,老外也看得懂。所以从那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张先生的作品流传很广。(2016年)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张乐平先生打造了三毛,家喻户晓,把一切的人间的辛酸,酸甜苦辣全部融在这样一个形象当中去,他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那种一般的卡通的概念,还有高度的对生活微妙的观察,实际上也是很写实的,它身体的扭动非常地传神的,包括这些身体,他的这个弓腰啊,这个被打翻在地啊,这些都是就是抓住了人瞬间动态的那种变化。(2016年)
毛里求斯共和国总统法吉姆在毛里求斯为“不老的三毛”主题展画展剪彩并致辞。(2016年)
比利时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雷德尔斯在布鲁塞尔参观了三毛画展后,与张乐平之子张慰军共同举起香槟表示祝贺。(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