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三毛的诞生 三毛,漫画大师张乐平笔下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那寥寥几笔,那三根活泼的头发,讲述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讲述着世人对人生的感慨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三毛,就如同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引得无数人与其一起品味世态炎凉,共同寻找和创造新的生活。 光光的大脑勺上插着三根短毛,或趴,或卷,或翘,这还不够,再配上一个圆鼻头。就是这样一个又滑稽又可爱的小男孩,风靡了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他的影响还波及海外。 三毛形象的魅力在于其纯中国式顽童的名字,以及与这名字惊人契合的漫画式儿童形象。三毛奇特的造型和有趣的画面一诞生就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张乐平以儿童为主角,是因为他感到孩子的一言一行天真、幼稚,能吸引人,也更便于触及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激起人们的同情心。三毛漫画开创了中国无文字儿童连环漫画的先河,这种类型的漫画一方面能照顾到不太识字的小读者,同时又适应了当时中国文盲居多的现状。 最初设计形象是光头男孩,秃脑袋虽然有趣但在造型上较为单调。张乐平对此仔细琢磨推敲,一天突发灵感,在光头上加了三笔,人物的形象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于是就诞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三毛。张乐平认为在三毛头上加三根毛,这在我国古书上有类似的例子:《晋书·顾恺之传》记载,顾恺之给一个名叫裴楷的人画像,“颊上加三毛”,即加画了三根髭须,结果“观者觉神明殊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张乐平当初画三毛时,还是个20多岁的新锐青年漫画家。据他自己回忆,第一幅三毛漫画诞生在1935年春夏之交,在上海《小晨报》上发表。但是据后人查证,《小晨报》创刊于1935年9月12号,显然不是三毛诞生的“摇篮”。三毛究竟诞生于哪一份报刊呢?至今尚无定论。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三毛漫画,刊登在1935年7月28日的《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当时是因为发表连环漫画《王先生》的漫画家叶浅予生病,张乐平便在该报发表了两幅三毛漫画,以补《王先生》之缺,这便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最早的三毛。三毛漫画至今已历经80多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或许是连画家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吧。 上世纪20年代,漫画开始在文艺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出现了(按年龄排序)丁悚、丰子恺、张光宇、黄文农、鲁少飞、叶浅予等优秀漫画家。 漫画在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大发展、大进步、大丰收的时代,漫画事业进入成熟和繁荣的全盛时期。从一·二八到八·一三事变的五年半中,上海先后出版了20多种专业漫画期刊,更主要的是,上海几乎所有有影响的报章杂志都经常刊登漫画作品,有的还专门附有漫画副刊或开辟漫画专栏。文史学家魏绍昌曾评价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民国漫画,都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最富有特色、创造力以及名家荟萃的文艺种类。”把民国的漫画和唐诗宋词等并列,足以见得漫画在当时文艺界的重要地位。 时势出英雄,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位漫画家以外,还出现了(按姓氏笔画排列)丁深、丁聪、万籁鸣、王乐天、王敦庆、方鹤鸣、艾中信、田无灾、申屠政、老纪、卢世侯、华君武、朱凤竹、朱吾石(米谷)、朱金楼、江敉、江栋良、江毓祺、刘开渠、孙之俊、孙浩然、许炎、许若明、许超然、纪业侯、汪子美、张仃、张严、张谔、张大任、张文元、张乐平、张正宇、张英超、张若谷、张鸿飞、陈依范、陈烟桥、陈浩雄、陈涓隐、陈惠龄、李凡夫、沈振黄、沈逸千、严折西、陆志庠、余白墅、余振雄、林擒、朋弟(冯棣)、郑光汉、季小波、赵望云、宣文杰、胡考、郭建英、高龙生、特伟、席以群、倪炯贤、陶今也、陶谋基、都冰如、黄尧、黄茅、黄鼎、黄士英、黄任之、黄伟强、黄苗子、黄嘉音、梁又铭、梁白波、曹涵美、董天野、韩尚义、鲁夫、谢添、赖少其、程柳桑、窦宗洛、窦宗淦、蔡若虹、廖冰兄、薛志英 等一大批活跃在画坛上的漫画作者。张乐平的漫画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风格独树一帜。1935年三毛的诞生,更确立了张乐平在漫画界的地位。 1929年起,张乐平在上海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932年,已经有媒体将他列入“海内第一流名画家”。张乐平的漫画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风格独树一帜。1935年三毛的诞生,更确立了张乐平在漫画界的地位。 魏绍昌回忆:“除了张乐平的三毛,还有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鲁少飞的改造博士,梁又铭的弗先生,高龙生的阿斗,黄尧的牛鼻子,梁白波的蜜蜂小姐等等,这样的长篇连载漫画也有十几种之多,不过画得最成功和影响最大的,要数王先生和三毛这一老一小的一对。总的说来,30年代是中国新文艺运动史上的一座高峰,三毛,就是在这样的文艺盛世之下应运而生的。” 据不完全统计,1935年至1937年,上海的20多家报刊画报先后刊登了200多幅三毛漫画作品,三毛在当时就已经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漫画明星。1936年结集出版了单行本,卢冀野写了序。 早期的三毛滑稽幽默,调皮捣蛋,闹出种种笑话,是上海普通人家的小顽童。如《从善如流》中三毛竟然把浴缸当游泳池,板凳当跳台,想练习跳水;《学司马光》中三毛故意把球扔进坛子里面,再把坛子打碎了“救”出球来;《小画士》中爸爸要三毛练毛笔字,他却趁爸爸不在时偷懒画画,可是画也画不好,还弄了满脸墨迹……但是,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常常带有寓意,发人深省。 1936年,当时著名美术评论家汪子美评论:“三毛是以儿童的天真向社会的不满状态投以刺讥。儿童的天真,率直,热情,单纯,在社会化的成人视之为胡闹,无理;实则儿童坦白的行动出发乎人情自然,而成人社会化的虚伪反渐远离人性。三毛的作者便以这种观念作中心,利用三毛的天真,率直,向畸形矛盾的社会现状打耳光。” 香港漫画界在三毛诞生50周年之际,发表评论:“三毛诞生于1935年,那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丰收期,文学、音乐及美术各方面,都涌现了大批优秀作者。漫画更是美术方面的生力军,表现也最特出。然而当时的中国漫画读者偏于成人,三毛的出现,为小读者们带来一份全新的精神食粮,立时在芸芸外国儿童漫画偶像(如大力水手及米老鼠)中,争得了一席位,并为中国树立了自己的儿童形象,意义重大之至。” 当然,三毛漫画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经过长期文化的积累和酝酿的结果。张乐平自身的独特经历也是成就三毛这个人物的关键因素。 张乐平是浙江省海盐县人。父亲张舟若是一位小学教师。一家六口的生活,主要靠他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张乐平从小就酷爱画画,母亲朱书善于剪纸和刺绣,是他的美术启蒙老师。海边的沙滩是他的画板,岸边的芦苇是他的画笔。1923年,他在学校美术教师陆寅生的指导下,创作了平生第一幅漫画《一冢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张乐平根据学校老师编写的工人斗争的故事画成连环漫画,在海盐县城内宣传。1927年秋,在外当学徒的张乐平暂回家乡,时逢北伐军攻下江浙,就由老师推荐进当地宣传队,绘制石印的招贴画和传单支持北伐军。1928年,得姐夫李卓群资助,进上海一所私立美术学校学画。后来,他在印刷厂做过练习生,在广告公司绘制广告画和加工来稿,也为教科书画插图,还画过一些时装设计画,又进了三友实业社和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当绘图员……正是这样丰富的经历,既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生活经验,又使他的绘画技艺得到了长期的锤炼和长足的进步。 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漫画家都是兼职的,年轻的张乐平与胡考、陆志庠成了上海滩上颇有名气的三位专职漫画家。1929年起,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和其他美术作品刊登在上海的X光报、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时代日报、玲珑、晨报、青青、新闻夜报、社会日报、时代画报、万岁、人生旬刊、时代漫画、新华画报、特写、明星、现象、互助、现象漫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中国漫画、今代漫画、大众画报、图画晨报、小晨报、十日杂志、逍遥、书报展望、大公报、良友画报、万象、万象图画月刊、漫画界、人生画报、联华画报、笑画笑话、东方漫画、漫画之友、牛头漫画、群众漫画、泼克、小上海人漫画、电影艺术、美术杂志、论语、多样文艺、春色、月报、立报、女子月刊、人言周刊、社会月报、社会周报、快乐家庭、皇后、时代电影、现代国际等报章杂志上,几乎囊括当时上海所有可以刊登漫画的报刊。1932年,已经有媒体将张乐平列入“海内第一流名画家”之列。他是1936年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筹备委员,当时,为筹组全国漫画家协会,张光宇、鲁少飞等7位知名漫画家先行被推定为漫画家协会筹备委员,张乐平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1937年春,他参加筹建了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 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平民出身,他与普通的老百姓总是有一种难以分割的骨肉之情,他的漫画始终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 1935年,张乐平当时寄居在漫画界的一个俱乐部,画了一幅漫画《权利与义务》。第一格:一个老板正用绳子牵住三个工人的脚挂放到悬崖下面取钞票,然后让这些工人一个接着一个把钞票传到老板的手里;第二格:老板把钱全部拿到了手,便狠心肠地把绳子剪断,工人一个个都跌入了崖底。这幅画刚完成,被一个生活富裕的漫画同行看到了,他竟拍桌子指责张乐平:不应挑拨劳资关系而引起阶级矛盾。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叶浅予劝了好久才把他们劝开。当时,在场的其他一些漫画家站在张乐平一边。此人受了众人批评,很不服气,第二天发贴子邀请除张乐平以外的俱乐部内所有漫画家在大西洋饭店吃饭,想以此奚落和孤立张乐平。可是,被邀请的人除了个别人之外,大多没有去。王敦庆为了对那个漫画家的行为表示抗议,慷慨地拿出自己的钱,在同日同时请张乐平和大家在另一处小饭馆吃饭。张乐平深受感动,这起因一幅漫画而在漫画界引起的小小风波,更坚定了他的“平民”立场。 张乐平曾经住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乐安坊25号亭子间,后来又搬到家庭工业社广告部主任高奎章家寄住过。周围的邻居,大多是平民百姓,他在生活中得到了许多漫画创作素材。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开放都市,繁华为香港所不及,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市面繁荣。当时的漫画家虽然只能在中国地界的老式弄堂里居住,栖身于亭子间,但生活还是可以维持,心态大多乐观豁达,拿到稿费时,就去看场电影,吃顿外国大餐,跳跳舞,喝喝酒;囊中羞涩时,就在家中作画,啃大饼油条度日。张乐平那时也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