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无字的文学:漫画家张乐平诞辰110周年

  张颖(主持人):大家好,观众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是《今晚我们品画》。张乐平,中国当代著名的漫画家,被誉为“三毛之父”。2020年是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那么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就请到了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先生,来谈一谈他心目当中的一代艺术家张乐平。

  解说:2020年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漫画家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张乐平一生从事漫画创作六十多年,尤其以创作的漫画形象“三毛”家喻户晓,因此张乐平被誉为“三毛之父”。1910年,张乐平出生于浙江海盐,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张乐平从小酷爱画画,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15岁哪一年,张乐平来到上海。

  张慰军:18岁左右的时候,他到了漫画家丁悚(丁聪的父亲)家里。那个时候张光宇、张正宇先生、叶浅予先生,他们几个在丁悚家里面成立了一个松散型的组织叫“漫画会”。里面年纪和我父亲最接近的是叶浅予,他比我父亲大三岁。所以我父亲在他们里面,受到了这些大哥们的鼓励,他开始真正走上了画漫画的道路。他第一份工作,他后来从学校出来以后,他在一个印刷厂里面当练习生。后来他正式的一份工作,也是叶浅予先生介绍他去,三友实业社当美术设计。所以他也是从这个时候,大概是1928年、1929年的时候,他开始进行美术创作,尤其是漫画创作。因为那个时候,漫画在中国是非常兴旺的一个画种,现代印刷术的引进,和(当时)中国的文盲程度比较高,那么所以看画的人很多。

  解说:19岁时,张乐平开始向上海各报纸投稿。20岁出头,他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作品,成了上海滩上颇有名气的三位专职漫画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三毛漫画形象诞生。早期的三毛造型独特,调皮幽默,家长里短的简单故事却常有寓意,让人会心一笑,若有所思,也能让小读者辨别是非。三毛漫画开创了中国无文字儿童连环漫画的先河,既照顾了小读者,又兼顾了当时文盲居多的社会现状。

  张慰军:他总说他画三毛是在画自己,那么还有一个,他的确本身就是生活在中下层。(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后,他就离开了三友实业社,他就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所以他投稿的方向比较多,因为自由职业嘛,就经常在外面观察。他觉得他的观察力特别强,所以他能够站在他自己所站的位置,就是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来反映这个社会。

  解说:1936年5月,著名漫画家、评论家汪子美曾撰文评价三毛:儿童的天真、率直、热情、单纯,在社会化的成人视之为胡闹、无理,实则儿童坦白的行动出发乎人情自然,而成人社会化的虚伪反渐远离人性。“三毛”的作者便以这种观念作中心,利用“三毛”的天真、率直,向畸形矛盾的社会现状打耳光。

  张慰军:(1937年)第二次淞沪抗战(爆发),那么上海的漫画家很团结的,当天晚上就一起开了个会,成立了一个漫画宣传队的第一队。我父亲作为第一队的副领队,领队是叶浅予先生。我一直在想,他们这些人,其实当时在上海的生活其实挺好的,他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当时的生活,就组织起来去参加抗日宣传。我觉得这些人是非常了不起的。

  解说:漫画宣传队的主要任务包括创作、张贴、展览大量宣传画、漫画,组织文化活动,以及绘制日文传单插图,和敌军投诚用的通行证。

  张慰军:(1938年)中国空军,第一次出国远征到日本,没有打一枪,没有投一颗炸弹,而是投了很多传单。这些传单里面的美术作品,都是他们这漫画宣传队绘制的。那么我父亲作为副队长,那么当时其实也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整个他们宣传、画传单的方面,他是主要就是起稿人。那个时候的创作量是非常大,大家是集体一起创作。你起稿,我涂色,他勾线,这么像流水线一样做出来。所以不光是在宣传方面起到作用,而且对他们这些人的绘画水平,也是有很大的提高。

  解说:文史学家魏绍昌曾说过: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张乐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辗转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诸地,以画笔为武器,为中华民族的救亡生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张乐平与他的漫画队友们,在东南一带战地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地宣传抗战的史迹,理应在中国漫画史上占有光荣和重要的一页。这八年的经历也成为张乐平日后创作《三毛从军记》的丰富源泉。

  张慰军:我父亲就是抗战胜利以后,他想回(上海)来还是继续画三毛。他画什么(题材)呢,想得最多就是想到了要画《三毛从军记》,他想把这八年来的他在漫画宣传队的生活,所看到的那些,以及他到部队里面下生活,看到的那些画出来,是在《申报》上发表的。反映了当时军队的一些生活,包括(国民党)军队里面一些腐败(官僚)的生活,还有那些部队的战士积极抗日的那个场景。这部作品等于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军旅生活的一个长篇漫画,也是中国第一部无文字的长篇漫画,引起的反响很大。(一些读者)也把它认为是像捷克的《好兵帅克》一样的,这么一部作品,讽刺的、黑色幽默的这样一部作品。

  解说:1946年,张乐平创作的《三毛外传》,风格类似于早期30年代的《三毛》,艺术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1947年创作《三毛流浪记》,张乐平更是站在了一个文学家和人道主义者的高度。

  张慰军:他有一次从报馆回来,晚上。是1947年的年初,下大雪。他回到那条吉祥弄的时候,他看到过街楼下面有三个小孩子,围着一个小铁罐在取火。在小铁罐里面就放了一些树枝,放了一些捡到的树叶报纸,就在取火。我父亲看到三个小孩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我的哥哥姐姐那个时候跟着我母亲住在嘉兴。那么他看着他们以后,他就想,我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看到这三个流浪儿童这个样子,他一个晚上就没有睡着。第二天早上起来以后,马上就到了楼下,去看楼下,只看见三个小孩里面,已经两个已经死了。饿死(或)冻死了,就是死了。普善山庄的车来运尸体的时候,就看到草席裹着,露出这种瘦骨伶仃的手,我父亲眼泪就不禁留下来。他就说,我一定要反映一下这些流浪儿童的生活,所以他就创作了《三毛流浪记》。

  解说:1947年,《三毛流浪记》开始在《大公报》连载,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时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评论:《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诈欺与不平,更可宝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类的同情心,尤其是在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

  张慰军: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一个苏州的小朋友(读者),写信给我父亲,他这样写的:张先生,你真残忍,你又让三毛饿肚子了。这是我,寄上多少钱,好像是1000块钱不止。这是今天我早上吃早饭的钱,我今天早上不吃了,我就把这个钱寄给你,希望你让三毛吃一顿饱饭吧。这封信现在还在我们老家的张乐平纪念馆里面。

  解说:1949年春,宋庆龄先生和她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发起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成立三毛乐园会。同年,漫画《三毛流浪记》改编成同名电影。

  张慰军:宋庆龄先生看了,非常喜欢三毛的漫画。然后她正在筹款,就帮助那些流浪儿童。我父亲就从嘉兴到上海,特意和宋庆龄先生见了一个面,然后他们策划怎么搞一个展览、义卖,然后筹款帮助那些流浪儿童。这个活动也很成功。在大新公司,就是后来的中百一店上面,展出的时候人山人海,非常多的人,排队要一直绕到从西藏路绕到南京路,绕到六合路口,这么绕过去。我父亲画的画,由义卖卖了很高的价格,所以帮助了不少的流浪儿童。

  解说:“我从小就和这些识与不识的三毛身贴着身,心贴着心;我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就是从三毛的世界长大的!’”——选自张乐平《我怎样画三毛的——为“三毛义展”写》

  张慰军:戴敦邦先生也是当时(展览义卖活动)排队者之一。戴敦邦先生可以把《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里面每一个细节复述出来。譬如说,他说的三毛有一段卖艺的那一段故事,《三毛流浪记》里面卖艺的故事。他就说,看到三毛肚子太饿,为了两个大饼,被“卖拳”的“老山东”骗去学艺,受了多多少少的苦。我看到这是三毛最苦的那一段时间,比他流浪的时候还苦,要皮肉受苦,要每天要练功(挨打)。只有在这一段里面,他做梦梦见了自己的母亲,可想他就是很苦啊!那么,想不到到后来,最后三毛和“老山东”分手的时候,“老山东”把他卖艺的那些工具,当铺里面当掉了。当掉以后,他把这些钱,拿到的钱拿出来一半。那个时候已经物价飞涨,他把当的钱拿了一半出来,去买了烧饼给三毛,三毛就和他分手了。三毛那个时候,看“老山东”走的时候一个表情,就说五味杂陈。就是这个表情,戴敦邦先生说,我看到这边我的眼泪水都流下来。原来我是对“老山东”是恨之入骨,恨得不得了,他对三毛这个样子,因为戴敦邦先生那个时候还小。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其实“老山东”是个好人,他也是生活所迫,其实他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还是没有忘记三毛,他拿出一半的钱,买了烧饼给三毛吃。

  解说:“我画三毛,当然是一个冒险的尝试!我想尽可能减少借助文字的帮助,要让读者从我的画笔带来的线条去知道他所要知道的。……但我毕竟勇敢地舍弃运用连篇累牍的文字说白来创作三毛了。”——选择张乐平《我怎样画三毛的——为“三毛义展”写》

  张慰军:《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这两个作品,因为都是不用文字的。后来我听魏绍昌先生说,他说是当时有人就评价这两部作品,是“没有文字的文学巨著”。比如说《三毛从军记》,等于像是一个军旅小说,《三毛流浪记》又可以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类似这样的,反映那些苦难儿童题材的作品。魏绍昌先生本身,他是鸳鸯蝴蝶派的专家,他到国外去经常要讲鸳鸯蝴蝶派的那些课。同时他会讲到中国近代的文学史,他一定会讲到,漫画当时在中国的影响,他经常举了例子就是《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他认为这两部作品,其实应该划归于文学作品当中。

  解说:台湾女作家三毛本命陈平(陈懋平),因为童年喜欢张乐平的三毛漫画,故而取“三毛”为笔名。上世纪80年代,三毛来到上海同张乐平见面,并成为了“三毛之父”的义女,三毛对张乐平评价道,大师可以将一支画笔,不利用一个语言符号,表达出一个人,一桩事件,一切社会现象,甚至于一个大时代的种种,等等。

  张慰军:女作家三毛的作品,其实是正好那个时候,80年代初的时候,我也在看,我也是很喜欢她的作品。那么姚雪垠先生碰到了三毛,她就跟姚雪垠先生说,她说,你回去以后,如果见到张乐平先生,代我问他的好。我告诉你,我的“三毛”的笔名,是从张乐平先生的书里面来,因为我小时候还不认识字的时候,我第一本看的书就是《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我印象非常深,所以我就后来写文章的时候,就是起笔名叫“三毛”。后来有一次大概是1987年、1988年的时候,她和我父亲联系上了,结果就相互通信。到了1989年了,她说她要回来。我照我父亲作品的样子,画了一个三毛,画了以后,我就到香港启德机场在门口举着。她看到了以后,我马上就和她一起会合。然后,过来一两天,我们就一起到了上海。那时候,因为在之前,她已经写信跟我父亲说,她要认我父亲母亲为义父义母。她还说,三毛不认张乐平先生为义父,谁认?所以她到了上海,第一次看到我父亲母亲,马上就说,爸爸妈妈。那还叫我父亲母亲坐在沙发上,她跪下来磕了个头。后来我父亲也写了篇文章,就说我们家,我有七个孩子,现在又多了一个,等于“哆来咪发唆拉西哆”,又加了一个。

  解说:“记得一位年轻的朋友,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在人生道上跋涉,幽默是亲善大使通行无阻,在国境线上往来,幽默是世界公民不用护照……”——选自张乐平《幽默使我年轻》

  张慰军:他画画,其实说他是很乐观吗?他其实很幽默。但说他很乐观,也不一定。(漫画家)方成先生就是这样说我父亲,张乐平画这个作品,是笑的,但笑到最后是哭,他是用喜剧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悲剧。那么他说这个是很了不起,很少有人这样做。所以我父亲,其实说他很乐观,也不见得。我觉得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毕竟他所经历的事情非常多,但他是很幽默,倒是真的。我特别喜欢看他和他们年轻的时候一些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去相互之间开玩笑。我父亲又特别喜欢喝酒,而且他的确是,喝酒以后他的笔好像特别活。他曾经画过一个张正宇先生,张正宇伯伯到我们家来玩的时候,他就拿出一个刚才吃过的蟹壳,就随手画了几笔,完全是一个张正宇伯伯,喝醉酒的、是醉态的这么一个蟹壳。我母亲知道他身体不是很好,就经常劝他不要喝酒,我母亲总是在理的一方。因为我的外公原来是律师,我的父亲到后来,吵不过我母亲的时候,总是说,律师的女儿。他心里想,我是吵不过你,你是律师的女儿。其实哈哈大家一笑也就过了。“好好好,我不喝了,来,为我的戒酒干杯!”这句话后来成了他的名言,就是“为戒酒干杯”,好多人都是会说到我父亲的时候会想到。

  解说:在张乐平先生110周年诞辰的时候,三毛也将迎来85岁的生日。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寥寥几笔,如同一个真实存在的平凡人物,引得代代众生与其一起品味世态炎凉,共同寻找和创造新的生活。

  张慰军:虽然他后来还是画了好多讽刺漫画,但流浪儿童画得比较多,后来又画了儿童的漫画,就解放以后画儿童方面的漫画比较多。他是说过,为什么他会这么画,画这么多的儿童题材的漫画,就是因为他喜欢孩子。今年2020年,(张乐平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活动,一个是上海美术家协会,在郑辛遥主席的组织下,我们准备做一个我父亲的作品展览。这些作品,不单是三毛,包括他其它的好多作品。第二个就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他后来去世之前他是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为我父亲出版一套十二本的艺术集,虽然不是他全部的作品,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这里。这是两个,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家乡其实也要做个画展。还有我们有一个“张乐平国际绘本奖”准备启动。还有一些,我们准备再做一些慈善活动,帮一些少年儿童。

  张颖:好,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非常感谢各位的收看,让我们下一次再见。

制片人 孙孟晋 导演 吴斌 总监制 李逸
上海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 《今晚》
2020年3月24日首播